• 技术交流
  • 首页 > 技术交流 > 知乎原创

  • 2021-09-30

     我为什么选择使用Labview来做软件?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知乎原文。 首先声明,本文无意为Labview做广告,因为我不大认为NI会为此会给我钱。 1992年,我有了第一台电脑,它的配置我还依稀的记得,CPU是386,没有协处理器(我猜好多人看到这里会去查询啥叫“协处理器”),1M内存,5.25吋软驱,显卡记不住了,但是屏幕是黑白的。印象里,电脑可以滋滋嘎嘎的从软驱启动,DOS启动后,再启动BASIC,编写几行代码,诸如"Hello, World!"一类的,也没写过什么正经代码。 上大学的时候,学了一点点汇编和C。但是自己那个时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与女孩子相处。时间很快就滑过去了,对于编程的知识,仅限于应付考试,并且,不知道为什么,对C产生了深深的抗拒。 参加工作后,工作内容并不需要用到编程,所以编程能力继续荒废。甚至,说不上是荒废,因为原来也没什么积累,既然没有,也就无所谓失去。 直到2014年(对,就是我人生写出第一个"Hello, World!"的二十二年以后),本文开头处那个图片上的产品(有几个接头接在银白色箱子上、蓝色管子、黑色夹具构成的那一大坨东西,在我所在的行业,它叫“天线架”)要进行开发,需要为它编写控制程序,公司刚刚开始创业,没有钱请人写,所以只好自己披挂上阵。 在那个时刻,我思考了很久,到底用什么软件来写控制程序? 因为天线架的控制程序是公司要对全球发布的软件,所以,开发软件必须是开源的或者是正版的。 以我的能力,开源软件根本用不了,因为相应的支持并不多,例程也五花八门,看不大懂。我知道我这么说,很多人是不同意的,但是这是我本人的感受。另外,开源软件里面,也有很多的"Dirty Code",会引起版权问题,虽然,我们这种小公司不大会被某些组织盯上进行讹诈,但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也就直接放弃选用开源软件。 商业开发软件,无非就是Microsoft的Visual Studio等等,这些系统,也是我这种“独狼式”开发的选手没法使用的。原因还是能力不足,每次都会遇到若干的错误,但是无法解决,找不到解决方案。 兜兜转转之后,我把目光停留在了Labview上,因为这个软件我之前见人用过,有一点点概念,另外,我感觉它会让我不用总把精力放在调用这个库,那个库的,只要考虑数据流就可以了。 于是,我开始尝试用Labview做上面的那个项目,最后,居然写出了一个漏洞百出但是基本能够运行的软件。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美国结识了一位CLA级别的Labview程序员,我大言不惭地拿我的第一个作品给他看,问他我的这个程序在他眼里能得多少分?他看完后,想了许久说,跟我讲,“I think, I could give you a C plus”(我想,我能给你打一个C+(约等于百分制的65~70分))。我问他,这么讲是不是为了安慰我,他说,"At least, it could run"(至少,它还能运行)。 是的,其实,这就是Labview的问题,也是它的魅力。 我先说它的魅力。我在写这个项目的时候,没有接受过任何正式的培训(其实,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正式软件培训),全部是靠Labview的帮助和问度娘解决问题。但是,就是这样,也能弄一个基本能运行的软件出来。 它的问题,就是太容易上手,易学难精。这些年,我写了几个小项目,也看了一些其他人写的程序,包括我说的那个CLA级别的Labview程序员的作品。我越来越发现,我之前写的那些程序就是狗屎不如,任何的错误都没处理;什么状态机等等完全没理会;什么簇、数组,完全不在乎;没有什么文件读写的操作;执行效率根本没有考虑过;全局变量咋用好?局部变量咋用好?没认真思考过……。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烂!” 于是,我慢慢从简单地喜欢Labview到开始有一些敬畏了。 我接触的软件项目,全部都跟硬件有关,对于我而言,那就是Labview的天下。随便什么接口,都可以很快跟硬件通讯起来。我没有理由放弃Labview。 我认真地思考了很久,我觉得,如果真的想把软件继续发展下去,必须要重新把Labview从头学起。 我在Labview的使用上走了很多弯路,但是我不后悔。我也不推荐大家走跟我一样的路,我们都知道野路子很难走。 如果真有朋友希望靠Labview做软件并成为职业程序员,请三思。因为: 好多使用其他编程工具的程序员并不认为Labview写出来的是真正的代码。因为都是图形化编程,不像其他编程工具都是写代码。 并且,很多程序员认为Labview程序的执行效率跟其他编程工具生成的程序相比,并不占优势。这也容易理解,Labview的代码也许啰嗦的代码会多一些,任何一段代码的执行,都需要时间,不管那段代码有用没用。 我也很少见到像我这种只用Labview做软件的专业程序员。必须要能够熟练使用一些其他的编程工具(比如:Python, Ruby, Java, C#等)。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Labview的感受和认知,我也不是专业程序员,所以难免偏颇,欢迎大家指正。查看更多>

  • 2021-09-30

     电磁兼容测试中的前置放大器(亦称:预放)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知乎原文。 几天前,一位许久没联系的老友,打电话问我一个问题,说他们的产品在韩国测试时,测试结果出现了问题,但是,他并不认为那是他们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产品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成熟到基本不会犯韩国人测试到的那个问题。 我看了韩国提供的测试结果,我从结果上看,我认为是韩国人测试做错了。上次看到类似的数据还是在十五年前,德国人做的一个同样的测试,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这个错误是什么呢?就是测试中用了前置放大器(后面简称预放),但是没有考虑预放可能会饱和的问题。 首先要有个基本的概念,射频放大器,不会有无限的输入,也不会有无限的输出。在预放正常工作范围内,增益基本是线性的,超出范围,那就没准儿了。 预放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最大输入值。甚至,很多测试工程师都不知道预放的使用是有限制的,上面提到的韩国和德国的工程师就是犯了这个错误。 下面我尝试展开一下这个问题,争取能把这个问题说明白。 电磁兼容行业,最常见的一个设备就是测试接收机。测试接收机的输入端口通常会标一个最大输入信号的幅值。目前,这个设备基本被国外某公司垄断,他们接收机产品接口上就写了一个Max +30dBm,也就是137dBμV,如果不知道咋换算的,可以问度娘。本文使用dBμV的原因是绝大部分EMC标准都是用的dBμV或者dBμV/m为单位给的限值。 那么接收机可以直接测量这么大的信号吗?其实不是,接收机在不做防护的情况下,最大的测量信号只有77dBμV,剩下的60dB全部是靠其内置的衰减器搞定的。当把接收机内置衰减器设置为0dB,则接收机能接收的最大信号就变成了77dBμV。 这位看官问,这时接收机如果接收到大于77dBμV的信号咋办?咋办?那就会在接收机屏幕的某个角落看到OVLD的字样,也就是Over Load(过载)了。 那位看官问,过载了能咋滴?其实也没啥,了不起就是接收机损坏呗,花钱换件儿修呗。 后面的看官说了,那我们别把衰减器弄成零,接收机是不是就能不那么容易OVLD呢? 嗯,我想说,这是个好问题。 汽车电子部件的电磁兼容测试以及其他产品的测试(比如微波炉或者带有有意发射信号的产品(手机啥的)),其限值,特别是牵扯到卫星频段的限值都规定的很低。 比如,汽车电子部件的电磁兼容测试,限值规定的非常低。CISPR标准给的就很低,很多车厂的厂标规定的更低。这就给电磁兼容测试实验室带来了挑战。想要满足测试要求,要不然要求测试仪器的背景噪声很低,同时线缆损耗也很低。要不然就要通过预放来降低整合系统的背景噪声。说到这里,很多非本专业的人看起来有些费力。我只能说抱歉了,有问题查询度娘或者私聊吧。 前面提过,接收机通常会内置衰减器,想要仪器背景噪声低,就要减少衰减器的使用,极端情况下,要减少到零。 然而,这么做完,很多实验室还是无法满足测试标准要求,于是就借助预放来解决问题。 预放,通常不大会在指标中给出它最大输入信号这个指标,通常要算一下。比如,下图中的预放指标: 50dB增益,1dB压缩点增益为18dBm,那么,它的最大输入信号是多少呢? 没错,是18dBm-50dB=-32dBm=75dBμV。 各位看官,看出问题了吗? 当一个信号,通过上面这个50dB的预放放大后,就会增加50dB,接收机0dB衰减时最大信号不能超过77dBμV,而考虑到在使用预放的时候,接收机不能过载。那么被测试样品要保证接收机不过载,则必须保证,其发射的信号要小于77dBμV-50dB=27dBμV。可如果样品满足了这个要求,估计也就不用测试了,因为这个样品很有可能已经满足标准要求了。如下图: 这是一个汽车电子测试标准里面的限值要求,除了极个别几个点要求的限值小于27dBμV/m外,其余限值都大于27dBμV/m。 在此悖论产生了。因为用了前置放大器,导致样品要不然让接收机过载,要不然都不用测试,样品基本直接满足要求。 有看官说,不是还有几个点的限值很低吗?我的预放就是给那几个点预备的,我就是要用预放! 可以,可以用预放,但是,我们使用的预放绝大部分是低噪声宽带预放。你要放大的只是很小一段频率,而其他频率不需要放大,恰恰很多时候,那些不需要放大的频段上还有有意发射信号或者无意发射的大噪声在发射。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有意发射的信号或者大噪声,会导致预放饱和,且导致接收机过载。预放一旦饱和,就会进入到非线性状态,此时预放的输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窜出一个个高耸入云的信号。 那么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吗?可以解决,用带阻滤波器就好啦,把有用的留下,没用的干掉,我们大家熟知的通讯行业测试通讯产品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 但是,EMC行业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因为给无意发射的大噪声准备带阻滤波器无异于撞大运,或者买彩票。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样品会在哪些频点出问题,有大噪声。 于是,讨论又进入了死胡同,预放,用也不行,不用也不行,咋办? 其实,这个问题在很久以前的标准中就给出过答案,只是现在大家图省事,都给忘了。 在早期的电磁兼容标准中(其实现在也有,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规定了对于未知的射频信号的测量顺序。在这里,我把我能记住的写一下,有写错的,大家见谅! 1>先带上尽可能大衰减器测试一轮。如果测不到信号,则降低衰减器,直到衰减降到0dB或者看到被观测信号为止。 2>预评价该信号的幅值及其幅值是否可接受。 3>如果不可接受,则直接进入整改环节,如果可接受,则可以认为已经满足标准要求。 4>如果此时一定要背景噪声满足标准要求,那么再讨论如何使用预放,来确保其不会饱和。(因为此时最大信号为已知了) 现在绝大部分测试中,第一步都被省略,而是直接就用预放开始测试,这个操作导致了很多错误数据产生并导致预放损坏和接收机损坏。 这种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已经见怪不怪了。 当然,我也理解实验室的初衷,我写的第一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花很多时间,这对于很多实验室的经营来说并不划算。 以上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其实没什么结论性的东西,只是把问题给出来。欲求甚解,可私聊。方法多种多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贴一张图。它是某标准的截图,大家留意一下Note 2的要求。 预放可用,但是要想明白并说明白咋用。 祝大家都能找到一个合理使用预放的方法。查看更多>

  • 2021-09-30

    我眼中的Labview的程序员认证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知乎原文。 关于Labview的程序员认证,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写过很多遍了,我写的内容一部分可能炒了冷饭,但是我写这个短文的目的不是为了炒冷饭,而是结合自己的情况,给我的看法。 我真正用Labview写程序,区区几年时间。野路子出身。 当我看到认证最低级别的CLAD的练习题后,心虚的不行,因为,一多半的题目看不懂,看懂了也答不对。答对的那些,不是因为我看懂题目了,而是我用了排除法,将离谱的排除掉。 Labview程序员认证的部分题目正如NI在相关资料里提到的那样,单选是单选,但是,你要找出最棒的那一个,也就是,你面对几个正确答案,在里面挑最好的那个。 这种题目,对我是莫大的挑战。就好像摆在我面前的都是大师做的好菜,但是我非要用我挑剔的味蕾找出一个最好的。 天啊,太折磨人了。 我的过往,不是在若干方案中找出最好的,而是能实现功能就好。好不好的,回头再说。也就是说,我的档次始终停留在温饱线上,距离挑剔还有相当的差距。 当然,我并不觉得这是Labview认证的唯一优势,任何一门编程语言都会有类似的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好多个,但是,最优的只有那一个。 这就是我喜欢Labview认证的地方,它从最初级别开始,就教你如何成为一名大师,教你如何品鉴一段程序。这个对于像我这种野路子出身的我,特别受用,但是也特别难过,因为,要花好多时间去琢磨每一个题目。 能达到CLD级别,基本上就能自己干点儿活儿了。 能达到CLA级别,就可以带着团队干活儿了。 据说,全国CLA级别的Labview程序员没多少,当然,用Labview编程的人群总数就不高,那么这个人群里面的顶级程序员就更少了。 我读了CLAD、CLD和CLA的题目,别的不说,单单阅读这些题目,并把每个题目的题点理解透,就会有非常大的提高。 所以,野路子出身的我,准备接受一些正规军教育,接受教育的方式就是从研究这些例题开始。 因为工作繁忙,我不确定能定期更新这个专栏里面的文章。但是,我打算研究一个,就写一个,把我的理解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因为是野路子,所以难免有偏颇的地方,请大家见谅,有理解错的,请帮忙指出,我会在文章里面标注出来是哪位朋友帮忙指出的。 因为能力有限,CLA的例题,我就先不碰了,因为看不懂。 我会穿插着去分析CLAD和CLD的例题,我希望先把这两个层级理解透,然后申请考个CLD试试。 现在貌似可以不用考CLAD,就可以直接申请CLD认证,以前还要一步一步申请的。 其实考什么级别,对于我没什么意义,但是我希望能通过这个方式让自己有一个持续学习的动力。 如果有朋友愿意一起做这个专栏,也可以跟我联系。 如果有已经获得CLD和CLA级别认证的老师愿意分享相关知识,那就更好啦~ 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2020年8月31日 于广州查看更多>

  • 2021-09-30

    电磁兼容实验室的盈亏点?你的实验室真的赚钱了吗?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知乎原文。 这个题目,我跟很多做实验室的朋友聊过。大家说法不一。 首先,我们先归一化我们的算法。 1,我们评价的是人均产值。 2,人均产值=全年营业收入/员工总数 3,全年营业收入包括各类政府补贴等各类输入到账户的收入。 4,员工总数包括跟实验室有雇佣关系的每一位员工,如果清洁阿姨也是跟你们实验室签合同的,那么清洁阿姨是员工总数中的一员。通过外包方式实现的,可以不算。 5,人均产值不是人均利润。所以,各类成本(如设备投资、场地租赁、外服人员等)并未纳入评价范围。 为什么我不评价人均利润?因为各个实验室的投资情况不一样,猫一年狗一年的,长期来看,在实验室能力不断趋同的情况下,大家的投资压力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只看人均产值就好了。另外,因为所有制问题,各个实验室的运营成本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公家的实验室运营成本就一定低,因为人家也可能承受了一些成本是私营实验室难以想象的。 我对汽车电子电磁兼容实验室熟悉一点点。下面我就用汽车电子的电磁兼容实验室举例。 我们先假想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具有如下配置: 1,四个电波暗室。 2,三个屏蔽室。 3,两套7637测试场地 4,两套静电测试场地 上述场地的均价600元/小时。每天实际可销售小时数16小时(这是假设实验室24小时运营的情况下,至于是三班还是两班,就看各个实验室老板的心情和能力了。全年两班,有违反劳动法之嫌)。全年可销售测试天数300天。也就是,每个场地全年有48000个小时可以卖。每个场地可以卖出288万。上面提到了11个场地,也就是3168万。 如果你所在的实验室的全年数据能够超过上面假设的数据,我猜可能是均价比我假设的高,每天可销售小时数比我说的高,全年可销售测试天数比我说的多。 这三个变量,都可以拉高,但是难度都不小。我个人认为,能达到我假设的水平,就算是很好了。 上述11个场地,运营起来,需要多少人呢?一个场地一个班,至少1个人,也就是11个人。这十一个人需要配备2名主管(或者是项目工程师、项目经理)和一名数据处理人员(或者是报告小姐)。也就是一个班配套14人。三个班就要42人。 除了这42人以外,还需要更高级别的主管1名,技术主管2名,财务人员2名,销售人员10名,保安2人,清洁阿姨3人。共20人。 以上全加起来,就是62人。(第一版写错了,写成了52人,特此鸣谢上海计量科学研究院 周震 老师指出该错误) 那么估算人均产值=3168万/62人=50.9万/人*年 转过头来,我们可以再测算一下可能的人均利润。 上面的场地,设备投资金额预估6000万。场地装修300万。人员薪资均值6000元/月,每年72000元/人。我承认,人员薪资这个部分,我的评估值是低的,因为上面全年可销售300天的前提是,有人在加班,加班是要给加班费的。要知道,全年,单单周六日都已经100多天了,还不算国家法定节假日,实际上,人事在估算人员工作日时,只能算到276天/年。剩下的24天是要额外付出成本的。 设备和场地8年折旧。场地租金40元/平米*月。场地需要4000平米。每月16万,场地费用每年192万。 每年费用: 人员:446.4万 设备:787.5万(8年折旧) 场地:192万 其他(水电等):50万 基本运营成本总计:1475.9万/年 算起来,实验室全年利润:3168万-1475.9万=1692.1万 貌似做实验室还有的赚。人均利润为1692.1万/62人=27.3万/人*年。 我猜,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市场上实验室如雨后春笋般开张的原因。 欢迎大家留言,看看你们是不是跑赢了上述数据。如果没跑赢,那就自己分析一下,看看是哪个数据出现短板了。 投资实验室,赚不到大钱,但是投资的多了,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投资足够多的时候,是可以达到上市规模的~查看更多>

  • 2021-09-30

    应该如何测试光电收发器的背景噪声?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知乎原文。 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 啪~~~~ 解战袍!”(此处要齐声喊) 书接上回,上回书我们说到“四光电收发器法”。 说这个题目之前,我先扯点儿闲白儿。 题图用了陪伴了我日日夜夜的郭德纲老师的图片,每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都靠听评书来度过。当然了,结果你是知道的,听了也白听,我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郭老师的评书也解决不了。但是好处是可以在听评书的时候,喝着小酒,吃着花生,把自己灌醉。等酒醒了,可以把问题重新想过,也许就能找到答案了,如果还是找不到答案,那么可以重复上述过程。 这个过程在编程里面叫While循环。一个没完没了的While循环,可以让CPU负载率直升90%以上,然后死机。 至此,各位看官应该可以写一个让自己电脑挂掉的小病毒了。没关系,不用急着给我掏钱交学费,这段儿算是送的,因为解决方法很简单,不运行这个垃圾程序,电脑就不死机了。 要问我为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因为,我自己就写了好多这种垃圾程序,然后在一次次死机中重生。 书归正传! 我现在要说的这个题目,其氛围比较适合上面这首经常被郭老师拿来做定场诗的《送毛伯温》。我在这里要给大家介绍的方法就是诗中的"毛伯温"。 自从做光电收发器这个产品以来,我无数次被问到光电收发器背景噪声的问题,也无数次被挑战。在客户的指责声中,我经常被怼的只能吃着花生,喝着小酒,听评书。 说到测试光电收发器背景噪声的方法,国内比较流行的一个玩法是把测试台上的所有设备和线束都铺好,光电收发器打开,在暗室外边把通讯数据给上,样品断电,或者把接在样品上的接头拔下来。 每次听到或者见到这个玩法,我在心里都会说,天啊,这是什么鬼,为什么非要这么做?T_T 不过没关系,我不怕,因为爱笑的男人运气不会太差。 所以,我后面说的这段,估计很多人会接受不了,认为我说的如何如何不对,说我如何如何的离经背道。 但是在知乎,我们讲究的是分享,我的技术观点应该不会涉及到违法言论。 所以,不违法就行啦~ ~~~~~~~~~华丽丽的分割线,怕害眼睛的,看到这里就行了~~~~~~~~~~~ 首先,对于上面提到那种背景噪声的测试方法,我完全抗拒,我每次都被这种不伦不类的做法虐的哭笑不得。 为什么我会说这个做法不伦不类呢?原因如下: 1,EMC测试,从来都是测试正常工作状态,非正常工作状态从来不是EMC的考量范围。如果不同意这个结论的,可以举例反驳我。我从入行开始,接受的就是这个教育。教我这句话的叫卢俊文 先生(Mr.Richard Lu),我在上一份工作的顶头上司。我说到他,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告诉大家感觉不服的时候该去打谁(哈哈哈哈哈~,对不起,我没忍住……) 2,让光电收发器非正常工作的时候,去测试光电收发器的“背景噪声”,根本不是EMC的正确玩法,也不符合EMC的测试精神。 3,如果能有一点点IT产品测试经验,或者对CISPR I分会负责的标准覆盖的产品有一定了解的测试工程师,一定会知道,测试有线鼠标(或者其他什么需要连接到电脑上的硬件,比如:打印机)的时候,会需要一台能够正常工作且背景噪声满足要求的电脑。也就是说,一定要让被测产品的辅助设备工作在正常工作状态下。 4,切掉样品,光电收发器通电,并且给光电收发器发送数据,这个时候,光电收发器加上将近2米长的线束构成的系统约等于一个有源发射天线或者是噪声源,并且,发送的数据都是数字信号,也就是若干的小方波,我们通过傅里叶变换可知,方波的上升沿和下降沿是由丰富的高次谐波构成的,这些谐波因为无处可去,所以他们只好在空间里肆意的发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天线收不到,我只能认为你的天线+电缆+接收机构成的系统可能有问题。 说到这里,我还要扯几句闲白儿,处理EMC问题在我眼里,跟打太极是一样的。其阴阳,经络,导引,吐纳等等跟我们的EMC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解决方案异曲同工。 所以,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在哲学层面完全可以指导我们任何工作。 也许有看官说,“xxx品牌的光电收发器就可以满足要求啊”,但是,这位看官不知道的是,考虑到节能,现在很多芯片都有“休眠功能”,从设计上是可以做到,不通讯的时候,让设备处于休眠状态。人家都休眠了,线束上哪来的“数(FANG)据(BO)”啊。 也许还有看官说,“那你也像xxx品牌这么设计啊”,我只能说,对不起,诚臻不造假,一就一,二就是二。是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很“二”,但这就是我们“不能妥协的正直”(看到这句,也许又有人说我引用了某世界知名公司的企业文化,没办法,引用就引用吧,这个好像不违法,如果我把这个公司的名字写在这里了,反而有问题)。 那位看官又说了,“那你说了这么多,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么,怎么做才是你认为的正确呢?” Duang,Duang,Duang,主角将即将登场…… ~~~~~~~~~~~~~~~~~~又一条华丽丽的分界线~~~~~~~~~~~~~~~~~~~~~~ 没有什么是一条华丽丽的分界线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就再来一条。 ~~~~~~~~~~~~~~Duang,Duang,Duang,又一条华丽丽的分界线~~~~~~~~~~~~ 这就是我要跟大家说的四光电收发器法! 这个就不用问度娘了,这是我独创的,知乎是我第一次用文字方式公开这种测试方法的地方。 是的,我在知乎全网首发!(知乎的工作人员想要给我什么奖励的话,我认为你们可以找到我) 四光电收发器法,就是用四个光电收发器(两对光电收发器),形成一个环路,暗室里面两只,暗室外面两只。暗室里面的两只,一只代表光电收发器,一只代表被测物;暗室外面的两只,分别接辅助设备和样品。如下图所示: 用这种方式有很多好处: 好处1,暗室内的光电收发器工作在正常状态下,符合EMC的测试精神。 好处2,可以证明暗室的光电收发器即便在正常通讯的工作状态下,都是满足背景噪声要求的,而且总线负载率非常高也不怕。 好处3,暗室的一个光电收发器换成样品后,就超标了或者抗扰测试时工作异常了,那么,你告诉我,到底是谁出现问题了?(有没有感觉暗爽?) 好处4,可以一次性验证四个光电收发器(两对)工作是否正常。 好处5,RE/RI/BCI都能用这个方式进行验证。 没错,你猜的没错!诚臻出品的光电收发器都是使用这个方法进行设计确认和产品验证的! 这个方法在我狭隘的认知内,是全球首创的~,没见别人这么玩过。 有看官会问,不同品牌的光电收发器可以这么玩吗? 我的答案是:可以。而且,我也这么玩过。 只要上图中左边两个是一对的,右边两个是一对的,并且,它们功能都是正常的,那么这个系统就能跑起来。 但是,对,这里有一个大大的但是, 测试结果一旦出了问题,很难判断到底是哪个牌子的光电收发器出了问题,也不好追究。 所以我建议,这个玩法里面,最好使用相同品牌的光电收发器。 看过我前面几篇文章的知友,应该知道,我建议给汽车电子电磁兼容实验室内使用的光电收发器分级,如果你按我说的做了,就最好拿同级的一起玩。而且,别拿L1级的做RI和BCI的验证,因为做一次,伤一次。当然,就算是伤到再也不工作了,原厂也给免费保修(这个服务也仅限国内排名第一品牌才有,这个品牌是谁,大家心里都有数,进口的那些产品才懒得管你呢,而且,国内排名第一品牌提供免费保修的原因是,除了能发现器件都烧糊了以外,在外观上也看不出来咋坏的,看不出来,就算啦,不收钱啦,哈哈哈哈哈~,这个原厂够傻吧?),但还是还要耽误时间送回原厂修啊。即使,修也修的很快,但也要时间啊~,所以,光电收发器分级管理,是最好的办法!用这个方式,设备损坏就从不可预知变成了可预知。 综上,各位看官,如果有能力有条件的,趁着现在疫情未退,没毛生意(好像最近一个月全国的实验室生意都不怎么好,不过别担心,人类总是要开汽车的),把手里的光电收发器都拿出来折腾折腾,也许能找到意想不到的“惊喜”。(说到惊喜二字,让我想起《让子弹飞》里面的张牧之的经典台词,“师爷,来,翻译翻译,什么叫惊喜,什么叫TMD惊喜,什么TMD叫TMD的惊喜!!"。) 各位看官,你们先试,试完了,如果愿意,可以告诉我结果。 到时候我来给各位当师爷,我来给你们翻译“什么TMD叫TMD惊喜”。 如果没条件试的,也可以来找我,因为我大概能猜到你缺啥东西,我来提供条件帮你找“惊喜”! 找我翻译“惊喜”的时候,记得要提前预约哦~ 正所谓, 说书唱戏劝人方, 三条大路走中央; 善恶到头终有报, 人间正道是沧桑 啪~~~~~~ ~~~~~~~~~~~~~~~~~~华丽丽的退场,小曲儿就不唱了~~~~~~~~~~~~~~~~查看更多>

  • 2021-09-30

     汽车电子部件的BCI测试你做对了吗?(一)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知乎原文。 其实,这个题目挺招人讨厌的,这个我知道的,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个题目。 我今天聊这个话题的时参考的标准是ISO 11452-4:2020,也就是这个标准的第5版。 还是那句话,本人才疏学浅,有说错的和说的不到位的,各位看官帮忙指正! 这个标准里面,其实有两种方法,一种是BCI法,一种是TWC法。我主要先聊BCI法。 因为, TWC法我没玩过,没啥心得可以分享。如有知友愿意补充,可以私信我。 首先,标准开头说的好,BCI测试法是啥?是电流探头把电流注入被测线束。电流探头如变压器,而被测线束就是二次侧。 上图贼贴切~,图左边就是BCI测试系统+钳子,图右边就是线束+负载。 L2就是上面说的二次侧啦。 铁心是啥?铁心就是注入钳啊,笨~ 正所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BCI负责100kHz-400MHz, TWC负责400MHz-3GHz。 这个里面,我需要提到一个点,我一直以来,也没太注意的。 我们看标准第4章节最后提到了一个"Test Signal Quality",即“测试信号质量”。这个是ISO 11452-1里面定义的。 我们看到ISO11452-1里面说:放大器和传输器(就是注入探头啦)共同覆盖的测试频段,放大器输出的谐波(要监测到5次谐波)应该比载波低12dB@1GHz以下,低6dB@1GHz以上。 那么这个谐波在什么状态下测试呢?至少要在最大测试级别下测试,而且要带上探头(或者对于11452-2来说,就是天线)一起。 >>>>问题来了,实际测试过程中,我们每个实验室是怎么落实这个要求的呢? 有看官说,我们做射频放大器计量的时候就做了! 我想问,你是认真的吗? ~~~~各位,让我们擦擦汗,喝口水,然后继续~~~~ BCI测试在哪里做呢?标准说的是Shielded enclosure,屏蔽室就行。 但是实际上呢~,其实,有差异的,做过BCI比对测试的看官知道,在屏蔽房里,什么鬼都有,测试结果各种不靠谱。 有看官问,那咋整啊,测试在哪儿做才对啊? 哈哈哈,今天我主要负责提问。至于咋整,回头再说。 目光挪到6.1.2章节,章节里面有一句话“Saturation of injection probe by test level and by DUT curren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问题又来了,注入探头饱和没饱和,实验室的测试工程师是怎么知道的呢?两个导致注入探头饱和的原因,都是跟每一次具体的测试和样品有关。实验室有什么手段能让测试工程师知道所使用的注入探头是否满足马上要开始的测试要求呢? 而去实验室做测试的客户们,你们是怎么知道你要去的实验室为你提供的测试能力是满足测试标准要求的呢? 要知道,这个解决方案绝对不是在作业指导书里面写一句“测试工程师在测试开始前要确认注入探头是否饱和”这么简单。因为这是一句完全正确但毫无营养的废话。怎么才能确认是否饱和才是重点! ~~~~来,让我们再擦擦汗,再喝口水,然后继续~~~~ 6.1.4里面有一句,"Any electrical connection of monitoring equipment to the DUT may cause malfunctions of the DUT. Extreme care shall be taken to avoid such an effect." 讲真,这句话说得轻描淡写的,但是这份标准一共用了两次extreme,都在同一个章节(6.1.4),一处在这句话的上一段,提到用光电收发器和高阻线,所用其他线束时要注意相互影响。 但是都是强调要"Extreme Care",其实,经常看标准的各位看官应该知道的,标准里面的话,很少用感情色彩很强烈的形容词和副词。 扯个闲篇儿, Extreme这个词,感情色彩非常强烈。比如,I love you extremely。就是我贼啦啦的爱你,(这个歌会唱不?唱出来就暴露年龄哦~),其强烈程度超过very much。再比如,东北话里面,他贼啦啦的ZB,翻译成英文 He is zhuangbible extremely. 别弄错啊,extremely,不是贼啥啥,那是东北英语,不是正经英语。 正经英语要翻译成“贼啦啦的”。 言归正传,为什么标准要反复强调并且用了这么重的一个词呢?因为,遇到的鬼实在太多了,被测样品承受了许多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实际不是样品问题,而是猪队友的问题,结果现象是被测样品表现出malfunction了。 所以,这个部分也是非常关键的,它会导致测试做不做的下去,测试结果是否有评估价值等问题。 ~~~~来,让我们三次擦擦汗,三次喝口水,然后继续~~~~ 下次进入标准的第7章,牵涉到具体布置。别的不说了,我们说一说7.2章节的倒数第二句话。“The measuring port of each AN shall be terminated with a 50 ohms load which is capable of dissipating the coupled RF power." >>>>问题来了, 1,在实际测试中,有人能马上说出来the coupled RF power有多大吗?如果说得出来,那么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到的呢? 2,你知道你用的AN上的50 ohms load是多少瓦的吗? 3,你知道你用的AN上的那个load是好的还是坏的吗? 4,你知道你用的AN上的那个load对应的频率范围吗?(RF load都有对应频率范围的) 5,你知道BCI的测试频段是大于AN的频率范围的吗? 6,你知道对于大于AN频率范围的那一段,BCI测试系统在你们实验室的表现和别的实验室的表现一样吗? 7,你用的AN上的那个load不论是不是内置的,你在计量的时候都计量过它吗?计量证书上都有记录吗? 8,你是如何对你用的AN的load进行日常点检的?用万用表吗? ~~~~来,让我们四次擦擦汗,四次喝口水,然后今天不继续了~~~~ 乏了,不扯了,回头再继续~~~ 我要在我的车间里,练练那首《我是贼啦啦的爱你》 (未完待续,2020年9月2日 17:00)查看更多>

  • 2021-09-30

    汽车电子部件的BCI测试你做对了吗?(二)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知乎原文。 书接上回! 9月2日晚,《汽车电子部件的BCI测试你做对了吗?》一文一出,好多同行找到我,我总结了一下,找我的大概内容是: 说法1,你提的问题其实都很容易解决 说法2,你提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说法3,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我花了一些时间了解了一下认为“很容易解决”朋友的观点并与他们进行了沟通。 经过沟通后,认为“很容易解决”朋友有一些都转向上面的第二点了,认为“解决不了”。有一些朋友选择不再回复我,我想可能是为了给我留一点面子吧。 其实,我提出来也是因为我觉得这些问题在实验室实际运作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重视的原因可能主要是“不知道该怎么解决”。 还是那句话,我眼下这个文章里面,只负责提问题,其他的后面再说。 ~~~~~~~~~~~~~~~~~华丽丽的分界线~~~~~~~~~~~~~~~~~~~~~~ 昨天说到了ISO 11452-4:2020的7.2章节。 7.3章节中提到介电常数(εr)小于1.4的支撑材料,这个不展开了,基本上这个难题在几年前就解决了。 我为什么在这里提到这个材料?因为在2013年之前,这个材料就已经是标准里面要求的了,但是不知道去哪里买。 我在2013年之前做实验室管理,当评审员让我提供我当时负责的实验室所使用的支撑材料的介电常数证明时,我只能两手一摊,因为我根本没有,也不知道怎么能获得这样的证明。这个不符合项开给我了,我都忘记我是怎么关掉这个不符合项的了。人总是记不住不愉快的记忆。 所以,在我创业后,第一个攻克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时至今日,现在中国(包括台湾省在内)都在使用我们这个申请了发明专利的材料。现在市场上还有一些蹭我们这个材料热度的仿品,跟他们的客户承诺他们的材料如何如何,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我都心想,你们早干嘛去了,如果你们早搞出来,我当年在实验室就不至于被评审员怼的哑口无言了。 英国NPL(啥,不知道啥是NPL?自己问度娘吧)的科学家拿到这个材料测试后,也是赞不绝口。因为,它指标好,主要是便宜。 说这个小故事,是告诉大家,没啥事解决不了的。缺的只是一条华丽丽的分界线。 ~~~~~~~~~~~~~~~~~~华丽丽的分界线~~~~~~~~~~~~~~~~~ 7.4章节中有一句话“……the length of the wires in the load simulator should be short by comparison with the length of the harness. The wires within the load simulator should be fixed.",并且,紧接着给了一个Note,说明了一下为什么要这样要求。 >>>>问题来了,load simulator通常不是实验室准备的,很多是tier 1, tier 2准备的,实验室做测试的时候,有能力复核这件事吗?实验室工程师会去问来做测试的tier 1和tier 2的工程师这个问题吗?会做记录吗?是车厂跟tier 1/2的供应商在确认这个东西吗? ~~~~~~~~~~~~~~~华丽丽的分界线~~~~~~~~~~~~~~~~~ 写到这里,必须跟大家说抱歉。本来想继续一个更好玩的话题,就是ISO 11452-4:2020的Annex B。但是现在的篇幅很尴尬,全写完,太长,不写的话,本篇太短。 纠结, 纠结, 纠结…… 好吧,无论如何,我认为我都应该另起一篇来说这个好玩的Annex B,为什么说它好玩,因为它负责解决的是“……make it easier to compare tests carried out in different laboratories or using different test wiring harnesses."(可以比较容易比较不同实验室或使用不同线束的测试) 其实,多少工程师在各个实验室之间兜兜转转,不就是在确认和解决这个问题吗? 我先准备一下,各位,回头见! (2020年9月3日,17:40 于广州)查看更多>

      1 2 >